关注风云之声
提升思维层次
导读
无论是基站还是手机,华为在2020年都可以实现硬件的去美国化。注:风云之声内容可以通过语音播放啦!读者们可下载讯飞有声APP,听公众号,查找“风云之声”,即可在线收听~许多人都听说了,美国正在考虑对华为进一步加强围堵,例如把禁止芯片企业向华为供货的美国股份下限从25%下调到10%,从而阻止台积电向华为供货。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下,华为会怎么样?
我的朋友、著名的经济社会分析者宁南山,最近写了一篇文章《2020年已经可以实现硬件去美国化》,对此做出了相当专业的解读。从这标题就能看出来,主动权是掌握在华为手中的。下面,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。例如,2019年10月7日,《华盛顿邮报》刊登了一篇文章《未来几个月将揭晓,华为能否在没有美国技术的情况下发展》(Next Few months may show if Huawei can thrive without U.S. techsales)。
为什么是2019年10月呢?因为美国专家密切跟踪了华为的出货情况。根据他们的计算,从那时起,华为很快就会用尽制造5G设备所需的关键部件。其中,尤为重要的是来自美国赛灵思(Xilinx)的FPGA芯片。美国专家预测,华为将在2019年11月用完赛灵思的FPGA芯片。当然,用完库存也不见得就无路可走,华为可能会换用自己的产品。华为的技术大概不如赛灵思的先进,这就会降低华为5G设备的吸引力。2019年10月15日,也就是在《华盛顿邮报》那篇文章发表后的8天,华为5G产品线总裁杨超斌向记者表示:
“华为不含美国5G元器件的5G产品已经发货。5G有一部分模块是含有美国元器件,有一部分不含美国公司元器件,从产品来看,没有任何差异,这种产品都是混合发货的,很难说哪个国家发的是哪种产品。”
你看,华为根本没有等到耗尽美国产品的库存后才来切换,而是早就开始了。当然,可以猜测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为了稳定军心。但真正的证据是:过了半年,到了现在2020年5月份,国际上没有任何客户抱怨华为无法出货。华为卖了多少5G产品呢?2020年2月20日,华为运营商BG总裁丁耘在伦敦的解决方案发布会上透露,华为已获得91个5G商用合同,5G基站发货量超过60万个。这91个5G商用合同中,欧洲有47个,亚洲有27个,其他区域17个。而在2019年9月3日,华为宣布发货5G基站20多万个。所以华为5G基站发货数量确实在大规模增长,5个月内从20多万个增加到了60多万个。由此可见,华为宣布5G基站已经可以不含美国元器件的声明是可信的。上面说的是5G基站。在智能手机方面,宁南山也举了很多例子。智能手机的CPU、基带芯片和AI芯片,都已经被华为自研的处理器集成。智能手机中最不容易离开美国的是射频前端芯片,而在这方面华为的去美国化也已经基本完成。能够给华为供货的,除了华为海思的自研之外,还包括日本企业以及卓胜微、麦捷科技等中国企业。
由此可见,无论是基站还是手机,华为在2020年都可以实现硬件的去美国化。有趣的是,现在反而是华为回过头来对美国摆出了高姿态。2020年4月9日,记者向余承东问了一个问题:
“现在在网上流传着一张图,我不知道您看到没有,是说P40的核心供应商的清单,然后里面标题是几乎全部国产。我想问一下网上传的这个清单是准确的吗?”
“首先我们华为手机里面不仅仅全是国产器件,也有日韩的器件,也有美国的器件,因为不同的配置不一样。我们是可以不用美国的器件的,因为我们做到了完全的替代。但是还保留少量一部分美国器件,因为我们跟美国的公司保持合作关系,也持续的跟他们创造很多商业价值,其实给美国公司还是创造了很多生意和价值。现在的局面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制裁造成的,我们还在用美国的器件原因是过去的合作伙伴给我们很多支持、帮助,要照顾他们的生意。当然确实是能够实现对于美国器件的完全替代。中国企业能力越来越强,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己搞定,我们也给国内厂家更多的机会。”
了解了这些背景,再来看美国考虑对华为加紧限制,就会发现,真正骑虎难下的是他们。我的朋友、风云学会会员陈经告诉我,在美国刚开始给华为断供的时候,国外的普遍看法是华为会迅速倒闭,他的许多外国朋友明确地跟他这样说过。但斗了一年,华为业绩大涨,任正非多次感谢特朗普的广告代言。这时瞎子都能看出来,禁运不足以掐死华为,反而刺激了华为和中国企业对美国产品的替代。
对美国企业来说,他们一直都是反对禁运的。企业是通过卖东西来赚钱的,政府违反经济规律,不让他们赚钱,他们急得上火。对美国政府来说,下面怎么做就很矛盾。不加大限制,超级大国丢不起那人。继续加大限制,又可能成为添油战术,让华为挺过来以后彻底摆脱美国技术,给美国长远造成更大的损失。实际上,从这个纠结本身,就能看出华为的去美国化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。如果现有的禁运手段就足以把华为搞死,那何必要升级呢?要知道禁运好比七伤拳,对自己也是有伤害的。显然,美国政府是发现现在的手段不够用,才陷入了纠结。
最后,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账号“科技袁人”。对于自主研发,摆脱控制,我只想说四个字:加大力度!作者简介:袁岚峰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,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,“科技袁人”节目主讲人,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,入选“典赞·2018科普中国”十大科学传播人物,微博@中科大胡不归,知乎@袁岚峰(https://www.zhihu.com/people/yuan-lan-feng-8)。
责任编辑:祝阳